
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已頒布一年,在此背景之下食品企業從多方位完善自身與之適應,在眾多的“晉級”手段中,利用科技發展企業是最為高端的“取勝之匙”。同時,科技的進步讓我國食品生產、檢測和追溯環節正不斷向成熟化方向邁進。
現代科技革命對于傳統食物產業的生產、檢測和質量控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了推動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隨著科技創新的逐步深入、食品業的生產、檢測和追溯環節不斷地成熟,相關的標準也不斷地完善。
科技創新步入快車道
科技的進步不僅為食品的安全生產貢獻良多,也為食品安全監管出力不少。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科技與標準司副司長顏敏“在目前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條件下,必須依靠科技支撐,用科技手段來提升監管水平,實現對食品安全的全覆蓋、全過程監管。”
“當前,已經有很多食品安全問題都可以用高科技手段予以解決。”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表示,比如人們擔心的鎘大米問題,就有3種科技方法可以破解:可以在大米加工成粉的過程中除鎘,可以選育不吸收鎘的水稻品種,也可以通過攻關土地修復技術根治這個問題。
微軟前首席技術官納森·邁爾沃爾德日前表示,食品創新將迎來新口味。科技與食品向來密不可分,它們的關系就像花生醬和果凍。3D打印比薩及煎餅機器人不久后會像冰箱和微波爐一樣常見。
經過多年的發展,食品行業取得的科技成果頗多。10月20日至22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食品科技成果交流會,匯聚2000余項科技成果。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上海市食品研究所等都展示并交流了其食品科技成果。
事實上,與科技結合的絕不僅僅是糧食、畜牧等基礎產品,就連老字號都在得意于新技術的應用。天津市擁有很多傳統名優食品產品,但傳統食品的現代化和標準化改造是傳統食品面臨的巨大挑戰。天津科大食品學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多家食品老字號相結合。
據介紹,天津科大食品學院自主研發的技術與天津利民、狗不理集團、桂發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推動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使傳統食品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仍存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