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中原子吸收光譜儀采用的什么原理,搞懂這些才能用好儀器[原理分析]
實驗室中原子吸收光譜儀采用的什么原理?如今的實驗室儀器中,原子吸收光譜儀可以說是標配儀器,許多實驗都離不開原子吸收光譜儀,但是很多朋友其實對于原子吸收光譜儀并不是很了解,那么實驗室中原子吸收光譜儀采用的什么原理?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又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分析)是光源輻射出待測元素的特征光波通過高溫樣品的蒸汽時,被蒸汽中待測元素的原子所吸收輻射光波強度減弱的程度求出樣品中待測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譜的產生在于物質的原子中電子按一定的軌道繞原子旋轉,各個電子的運動狀態是由4個量子數來描述。不同量子數的電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原子的能量為其所含電子能量的總和。原子處于完全游離狀態時,具有最低的能量稱為基態。在熱能、電能或光能的作用下,基態原子吸收了能量,最外層的電子產生了躍遷,從低能態躍遷到較高能態,它就成為激發態原子。激發態原子很不穩定,當它回到基態時,這些能量以熱或光的形式輻射出來成為發射光譜。
吸收強度與分析物質濃度的關系是原子蒸氣對不同頻率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原子蒸氣對光的吸收是頻率的函數。但是對固定頻率的光原子蒸氣對它的吸收是與單位體積中原子的濃度成正比并符合朗格-比爾定律的。
在原子吸收光譜法中,吸收池中激發態的原子和離子數很少,因此蒸氣中的基態原子數目實際上接近于被測元素總的原子數目,與式樣中被測元素的濃度c成正比。因此吸光度A
與試樣中被測元素濃度c的關系如下:A=Kc
式中:K——吸收系數。只有當入射光是單色光,上式才能成立。由于原子吸收光的頻率范圍很窄(0.01nm以下〕,只有銳線光源才能滿足要求。在原子吸收光譜分析中,由于存在多種譜線變寬的因素,例如自然變寬、多普勒(熱)變寬、同位素效應、羅蘭茲(壓力)變寬、場變寬、自吸和自蝕變寬等,引起了發射線和吸收線變寬,尤以發射線變寬影響最大。譜線變寬能引起校正曲線彎曲,靈敏度下降。減小校正曲線彎曲的幾點措施:
(1)選擇性能好的燈減少發射線變寬。
(2)燈電流不要過高減少自吸變寬。
(3)分析元素的濃度不要過高。
(4)對準發射光使其從吸收層中央穿過。
(5)工作時間不要太長避免燈過熱。
(6)助燃氣壓力不要過高減小壓力變寬。
以上就是原子吸收光譜儀的基礎原理,對于一個科學工作者來說這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只有弄清楚原理,實驗過程中才能不出錯,出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希望大家都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做實驗的習慣。如需繼續了解原子吸收光譜儀相關消息或者更多相關資訊,歡迎閱讀《原子吸收光譜儀實驗受到干擾怎么辦,找到原因才是關鍵[原因分析]》。